吃完午饭回到沉闷的办公室,你是不是觉得昏昏欲睡?小编介绍的这6个妙招可以轻松拜托下午工作时的恼人睡意,一起来看看吧。
一、办公室摆植物:在办公室种一盆迷迭香。它不仅美化环境,增添气氛,而且据研究显示它的气味可以振奋精神。
二、多走走多休息:累时不妨走出办公室,在阳光下坐10分钟,这样可以帮助你重新设置生物钟,与此同时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帮你降低褪黑激素分泌(睡眠激素)的水平。
三、多吃含蛋白质食物:适当多吃一些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鱼、肉、蛋,豆类等食物。像碳水化合物食品应少吃,如:米饭,面食等。因为这些碳水化合物会刺激血液中的复合胺的释放,导致犯困。
四、办公室按摩微运动
1.微运动:在办公室,你可以小做一下微运动。比如,前后晃动肩膀,并伴随每次的运动进行深呼吸,坚持做2分钟,以减少困意。
2. 指头轻拍按摩:头昏眼花时,你可以尝试用手指头尖端轻轻拍(敲)打头部,是不错的提神法。先敲头顶部位,再将后脑勺分为左右两区,仔细地轻轻拍打。这没有特定的技法,但力道要轻柔,否则会愈敲愈晕。另外,从颈部下方到乳头可划出黄金三角胸腺,用手指头轻敲这个区块,可舒缓胸闷郁结之气,胸阔气顺,解除疲乏提神。
3. 热石按摩颈部舒畅:选择一颗温润顺手的石头,最好有一面是比较平整的,放在热水中,让石头有着温暖的热度,将石头顺着肩颈线慢慢滑动,让热度能传达到肩颈的部位,温暖舒畅,一扫疲惫。
五、吃少量黑巧克力:吃一小口黑巧克力,因为它含有健康的脂肪和抗氧化剂,含有少量咖啡因可以振奋精神。
六、使用薄荷油:在手上滴几滴薄荷油,搓搓手,然后擦到脸上。薄荷含有能提高精力的芳香气味,保证你睡意全无。
公司文案员小张最近工作状态一直不怎么太好,8点上班后,拟定上午12点前完成文案的初稿,可是期间总是时不时地被无法阻止的瞌睡所干扰,短则3至5分钟,长则持续近半个小时。
有一次,因为困意来袭不小心将瞬间灵感而的来的文案内容误删了两处,想了近半个小时,也没能还原到先前的模样,导致最终文案效果逊色了不少。为此,小张懊恼不已,但却又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次,也是因为打瞌睡的问题,正巧被所在部门的李经理碰到,小张挨批不说,还被扣掉了当天的绩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张采取了工作期间冲泡咖啡、不定时地出去走走等各种方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其解决掉。
工作过程中出现打瞌睡的问题,是不少职场人都经历过的事情。有的将其归为个人意志力的问题,有的则认为是晚上睡眠不足而导致的,还有的则认为就是一个人的工作状态问题,出现打瞌睡就是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甚至是不在乎。
实际上,这一发生在我们周围极其平常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精力管理出现了问题。
因此,想要把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在职场有所作为,精力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本文就从行为习惯、心理认知等方面,解读精力消耗表现特征和原因所在,并在最后一部分谈谈如何提高精力管理能力,摆脱工作过程总是疲惫不堪的状态,让每一天都活力满格。
在职场中,很多人尽管每天的计划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诸如上午8点钟进行数据报表、10点钟撰写材料,下午1点钟召开部门会议等等,但一天下来会发现,除了团队协作的内容外涉及到自身的业务工作并未如期完成。
于是,为了保证工作完成,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有时甚至到了通宵达旦的地步,这是典型的强撑表现。
像公司的那位文案员小张,因为白天文案没能按时间节点写完,便只好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完成,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早上通过闹钟强迫自己起床上班,因晚上没睡好,致使白天精力不足,工作打瞌睡,效率低下,出错率明显偏高,没有办法,只好再一次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找齐。长此以往,便很容易陷入“状态不行,时间来凑”的强撑状态。
除了上述这种以延长时间长度来换取工作进度这种强撑模式之外,倘若出现下列4种情况,也意味着自己处于一种强撑的状态。
1、没有额外的时间来冥想、思考与学习。
2、自身的情绪不够稳定。
不良情绪会伤害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使自己得不到应有的人际支持,同时使你陷入糟糕的状态,浪费精力,耽误要做的事。
请你现在就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拼?你能否马上想出一个理由?同时再想一想自己所谓的这种付出与得到的性价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无法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平时一直在带着情绪做事,那就是在强撑。
3、没有释放压力的通道。
也许你经常认为自己压力过大,需要找到宣泄的方式,比如购物、大喊,甚至是争吵,这其实都是你释放压力的通道。但如果找不到一种高效减压的方式,得不到一种能够持续帮助自己减压的通道,并拥有设计减压通道的能力,那么,你的压力就会一直存在,你也是在强撑。
4、自我成长速度放缓。
有工作强度没有成长速度,工作做了一大堆,事情办了一大套,但回过头来,对自身成长毫无益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的情况。比如,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做一件简单却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除了耗费大量时间,再没有其它的。
知名作家莫妮卡·丽奥内尔在《写作:更快、更好》一书成稿之前,写作速度仅为每小时500字,为了进一步提高写作速度,她采取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将干扰因素控制到最少。
通过观察与调整,她把琐事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每天上午作为高产期专注写作,期间坚持每写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来恢复疲劳,后来还从键盘打字换成口述。最终,丽奥内尔的写作速度从600字每小时提高到3500字每小时,使得改进后的写作速度是原先的6倍。
从莫妮卡·丽奥内尔的故事中得出的快速写作秘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提升工作效率在于精力控制的最大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延长时间。
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可以量化出来的时间,问题多了,时间往往就是不够用。而精力则不同,可以通过养成一些好的日常习惯,来源源不断地补充精力,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因此,精力不会像时间那样有限,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有能力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们身体的精力不是持续不变的,而是可以被消耗殆尽的,但我们却往往没能加以察觉。
那么,现实工作生活当中,究竟哪些事情在扮演着精力消耗的“罪魁祸首”呢?归结起来,主要有4个因素:
1、难以掌控的情绪。
有时我们会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比如买菜时的几毛钱的讲价,同事间的口角纷争。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消耗我们的精力。
2、带有抵触的拖延。
这种因拖延而使得精力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上下级之间。比如,你不喜欢的领导布置了相对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你就会觉得这很难接受,因此内心会产生抵制情绪,没有心情去做。当出现这种心理反应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精力在完成与不完成的反复纠结中,被一点一点“磨”没了。
3、强烈的情感偏好。
现实当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身心体验,当遇到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时,进入状态也迅速,唯恐时间不够。
简单来说,做喜欢做的事,叫享受,精力几乎不受损耗或者极低,做讨厌的事,则叫忍受,精力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消耗。
4、处于亏损的体能。
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二是自己如何调整。通常外部世界变化难以改变,如果再不注意体能强化训练或调整,那么,精力不足维持一天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有个朋友是职场精英,前段时间刚走上总监岗位,一次体检中发现了自己重度脂肪肝,医生要求必须住院治疗预防恶化。而且,接下来即使治疗完成,再想精力十足的干工作,也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本来抓到手的是一副“有王有炸”的好牌,但却因精力的问题,打不出好牌应有的效果。
许多人习惯把成功归结于智力、能力和努力,而精力才是施展这些能力的基础。假如没有足够的精力,这一切都将会大打折扣。
两部博大精深的典籍均倡导一种核心思想,即阴阳平衡。这一主旨思想体现到精力管理中,就是精力管理中的“能量金三角”模型,包括能量输入、能量输出和能量守恒。
1、保持昼夜节律平稳,不搞疲劳战术。
首先,我们要对身体节律有了解。什么叫节律?比如,自然界中,大海有潮起潮落,太阳有日落日出,四季更迭,昼夜交替;动物界中,冬天熊会冬眠,大雁会南飞等等。
人的身体同样也有节律,而且最重要的节律就是昼夜节律。就好像一年四季以365天为一个基本周期一样,昼夜节律指的是在你生命活动中,身体是以24小时作为基本的周期来运行的。
除了调节你的疲劳和清醒程度,身体内部生物钟还可以协调你身体的很多细胞,精密地调控你的身体这台机器的运作,比如皮质醇的释放、体温、血压的波动等。
我们的身体在生物钟的调控下,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不允许出现其它差错。在此过程中,哪怕你的节律只差一小时,你也会觉得非常不舒服。
因而,保持自我的昼夜平衡节奏,建议自己画一个横轴坐标和一个纵轴坐标的二维式精力波点图,对于如何确保昼夜节律平衡,便会一目了然。
这里面的横轴是X轴,代表时间;纵轴是Y轴,代表你的精力值。可以做一个统计,从波动的精力值中了解自己每天的精力波动规律,从而安排好自己的昼夜日程表。
当自己描绘完一整天的数值以后,你就会看到自己这一天的精力波动,包括波峰、波谷在哪里,也就是最高点和最低点在哪里。你同样会了解自己的精力不足有时候跟你的体力不足是呈正相关的,而体力不足可以通过睡眠、运动和饮食的能量输入进行改善。
2、持续蓄值情绪账户,不可出现赤字。
做好精力管理基本原则,就是做到在平稳的基础上,使得输入要始终大于输出,并保证持续地输出,而这样做必须有稳定的输入才行,实际就是一种阴睛阳缺的平衡。
很多时候,当你无力做事,心力交瘁,无法管控情绪,遇到超越极限的事情需要处理时,你的第一感觉是,该如何定期为你的精力“充电”?如何让你的情绪账户增加容量?以保证届时能输出足够的精力去处理。
《精力管理手册》中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了一套仪式系统,形成“仪式习惯”,以实现对情绪账户扩容。
第一步,定位“情绪肌肉”。比如自信心、共情能力、耐心等,这些能力都是你要训练的目标情绪。你可以反观自身,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之处,短板“藏”在哪里,要把它们都修好。接着你的情绪账户才能被扩容,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但相当简单的道理。
第二步,分析表现障碍。比如你缺乏自信心,那么这种不自信的表现是什么?可能是你缺乏安全感,经常会感到自卑,这是你的表现障碍。一个缺乏共情能力的人的表现障碍通常是没有倾听的习惯和意识,他们做事急躁,常以自我为中心。
第三步,设定期望成果。所谓期望成果,就是通过仪式感的建立、对“情绪肌肉”的锻炼,最终实现自我的改变。比如,缺乏自信的人希望能够勇敢地走上舞台,或者希望能够完成客户的订单;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希望能交到一个推心置腹的好友;缺乏耐心的人希望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期望的成果,类似这些期望成果,之前必须要清晰的设定好,才能保证后期拥有可靠的动力。
第四步,建立“仪式习惯”。建立一套“仪式习惯”也有相应的方法论,先设定仪式频率,再去做具体的事。比如每天早起是一项仪式,或者每天与同事沟通3分钟是一项仪式,每天听孩子说话2分钟也是一项仪式,这些内容都是你需要提前设定好的。
通过“仪式习惯”实现情绪账户收支平衡,甚至实现增容,主要就在于确定在每天、每周或固定的时间频率下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什么内容,学做统一,知行合一。
3、确保劳逸结合,不能走向极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80/20法则告诉我们,你一天在单位只有20%的时间是高效工作的,所以不要指望你能全天都精力旺盛,我们要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时间休息。
效能心理学家吉姆通过研究大量的网球选手的案例、花数百小时观看他们比赛的录像发现,高分选手和低分选手的技能习惯并无大异,不同的是顶级选手会利用比赛间隙力争最大限度恢复体力,而落后选手却没有这种习惯。
顶级选手在得分的16-20秒之内,心跳能降至每分钟20次,而落后选手在整场比赛中心率都停留在较高水平。通过建立高效的体力恢复机制,这些运动员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精力再造。
而要做到劳逸结合,是不是就意味着毫无顾忌、漫无目的地放松甚至放纵起来呢?当然不是!
曾看到一则笑话。有人向学霸请教:你数学题做累了,一般会通过什么活动来休息?学霸回答:做语文题。虽说看起来是笑话,但实则揭示了一种方法:切换用脑类别,转移精力投向,实现技能同步提升。
也就是说,当你看书累了,用完左脑过后,不是说放下书打一会儿游戏才叫放松,而是可以选择练一会书法,由使用左脑切换到右脑,这样可以既实现了放松,又在解锁另一项技能,一箭双雕。
因此,精力管理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在精力高点值的时候,你应该选择耗电。相反,精力低点之时,要为自己的精力及时“充电”,这才是符合平衡之道。
精力管理,是我们每位职场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文章的分享,我们知道,做好精力管理是时间管理的前提。很多时候,靠强撑、磨洋工才确保工作完成,事倍功半。但在现实当中,如果有些因素处理不好,我们的精力就会出现过度“放电”的情况,如不及时“回充”,很容易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出现。
因而,只有将精力管理做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工作状态与工作效率问题,具体来讲有3点:
1、保持昼夜节律平稳,不搞疲劳战术。该工作就工作,该休息也必须要休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一味地延长时间,没有实在意义。
2、持续蓄值情绪账户,不可出现赤字。有效的输入是稳定输出的前提,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节省我们的情绪消耗,就像省钱一样,能省一元算一元。
3、确保劳逸结合,不能走向极端。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做什么事情都不可用力过猛,而是要劳作与休息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版权所有 ©2021-2022 健康养生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