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呵呵”一词代表不屑于与对方交流的意思,或表示无奈。
2、表达自己的笑容,却给人以莫测高深的感觉。有时会让人不明白是喜,是悲,是怒,还是乐,而让人近乎崩溃。呵呵也有时表示没有话可说,或者对对方的话表示不置可否的时候使用呵呵表示自己在应和。
3、这种笑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嘲弄感,具有表达出对对方不屑,笑而不语的态度。
4、意义如今已多种多样,有时仅仅表示同意,甚至可以是没有意义。呵呵如今更多的是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抑或是炫耀,放松的心情,总之,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比较万能的词汇。
自从互联网即时通讯成为可能,聊天这个词就多了一种含义。除了通过声波传递信息,还有通过电磁波传播比特的意思。移动端崛起之后,我们把在屏幕上戳来戳去也称为聊天。
传播途径变了,聊天的姿势自然也要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到在互联网上和人聊天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能通过对方的语气、微表情来判断对方的真正态度。
中国人一向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的,嘴上说的内容和心里想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语气和微表情是骗不了人的。而互联网上的聊天就少了这种察言观色,没法了解到对方的真正想法,当然容易翻船。这边女生已经很不耐烦了,那边直男看到对方一直“哈哈”还以为她对自己印象很好,不能再往下想了,画面感太强,尴尬癌又犯了。
网络用语中,“呵呵”是结束谈话的最好方式。
最开始,人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一方觉得没什么可说了,就发一个“呵呵”表示友好,却又不想继续聊天。久而久之,大家觉得这个词缺少真诚,于是这个词就多了另一层意思——对方很无语而且不想和你聊天如果你识相就赶紧滚得越远越好。
开始我是不适应这种新用法的,一直和别人呵呵来呵呵去,直到后来有人和我说了这种新用法,当时的心情真是呵呵了。
其实,如果我们用等效替代的原理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呵呵”这个词并没有得罪谁,它只是个背黑锅的。如果最开始人们用“嘿嘿”“哈哈”结束对话,那现在“呵呵”的新用法就转嫁给“嘿嘿”或“哈哈”了。呵呵本身并不“呵呵”,只是人们需要一个带有“呵呵”意思的词语,于是呵呵就被找来当替罪羊。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聊着聊着天和你说了一句“哈哈”,其实和十年前他在网上和你说“呵呵”是一个意思,当然,和在今天和你说“呵呵”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这些东西太细枝末节,想多了也没什么用。关键在于,有了“呵呵来呵呵去”的经验,我感觉到确实应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聊天习惯了。
不了解还算罢了,这以了解才发现,人和人之间的聊天习惯真的相差好多。
那我本人举例,我讨厌别人发省略号。单独发一串省略号过来,对我来说意味着“对方极度无奈实在没法和你对话只能发一串省略号表示他看见了上一条消息”。但很多人很喜欢发省略号,甚至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先给对方回一个省略号表示自己看见了,然后再写正文。
另一个背锅侠是“微笑”,和“呵呵”不相上下,而且“微笑”的含义更难用语言形容。我试着表达一下“迷之微笑”的含义:你的语言动作让我很抓狂你最好在我控制不住爆发之前老实一点。
“迷之微笑”的含义来自腾讯QQ的微笑表情,因为第一版QQ表情的微笑十分高冷,所以演化出了新的含义。
直到现在,都还有人沿用着微笑的原始意义——表示友好。这更给聊天带来了很大障碍,你需要根据上下文辨别他用的到底是哪种含义的微笑。
还有QQ表情中的“再见”,已经变成了“别理我让我一个人静静我现在感觉生无可恋”的意思。如果要说再见,“挥挥”是更好的选择。
聊天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聊天习惯,最好别用例如“呵呵”“微笑”“。。。”这种敏感词开玩笑。
除了网络聊天语言,南北方的聊天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这里的聊天是用语言交流。
南北方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气词上。我从小在北方长大,习惯了北方的语气词,到广州上学之后,发现了很多之前没听过的语气词。
最典型的是“喔(wo)”。
比如,“这道题不是这样做的喔。”因为之前没听说过这样的语气助词,一时间难以判断这是什么语气,总觉得有一种“哈哈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意思,虽然后来知道了这个词是基本没有感情色彩的,只起强调作用,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个词的喔!
如果说“喔”是我之前没听过这样的用法,那“咯”就是颠覆我的认知了。
在北方,如果你说“那你就去咯”,传达出的是一种嫌弃,好像在说“你看我都跟你说过这样不可行你非要这样”。而广东人同样把这个词当做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词,仅仅表示强调。
在这里把南北方的语气词做了一个对比,没有孰对孰错谁高谁低的意思,只是发现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通。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总结升华了,但先来想去这个话题没什么可以上纲上线的内容。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本就含义多种多样的汉语焕发出了“新活力”,再配上南北方差异作为作料,这一道满汉全席吃下来真是呛坏了我的玻璃心。
版权所有 ©2021-2022 健康养生港